课程负责人
杨颖,女,1988年3月出生,满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教。2006年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7年赴位于柬埔寨首都的金边皇家大学人文学院学习一年。2010年毕业后继续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攻读《亚非语言文学》(柬埔寨语方向)硕士研究生,并于2011年再次到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人文学院学习语言学专业。2013年毕业后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工作。
讲授的主要课程
1.柬埔寨概况,学院选修课,周课时 2节,学生1届共60人;
2.基础柬语会话,学院选修课,周课时2节,学生1届共60人;
3.柬埔寨语入门,学院选修课,周课时2节,学生1届共80人。
发表的学术论文:
1.柬埔寨语与布朗语量词对比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排名第一.2013年
主讲教师
朱元勋,男,1988年12月出生。2008年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0年赴位于柬埔寨首都的金边皇家大学人文学院学习一年。2012年进入师范大学工作。
李聆语,女,1989年1月出生。2007年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9年赴位于柬埔寨首都的金边皇家大学人文学院学习一年。2013年进入师范大学工作。
教师队伍结构
1.知识结构:本课程现有教师队伍共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将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争取在3年内实现高学历化。
2.年龄结构:课程教学队伍年龄主要集中在25-30岁之间,是一支年轻并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3.学缘结构:本课程教师在攻读“柬埔寨语”专业期间,都曾到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家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柬埔寨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知识。故学缘结构较为丰富,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教改研究
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培养符合现代语言习得者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打牢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示范性。
1.根据桥头堡战略背景,明确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指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自云南桥头堡战略提出以后,我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围绕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任务设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更加明确,我校特制定了“2+N+N”的人才培养模式。“ 2”指的是非通用语专业的学生前两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校、院设置的部分选修课程;第一个 “N”指的是第三年学生在对象国合作院校学习非通用语专业课程并完成专业见习和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第二个“N” 指第四年回国后的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模块课程,以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整个大学四年,除对非通用语语言的学习而外,强化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 “非通用语+英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挑选高级别优秀教材
为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挑选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柬埔寨语》(共四册)为教材。该教材由浅入深,内容丰富,用词标准,深得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由原来教师课堂授课这样单向、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多媒体辅助教学、任务型教学、课后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学生得到充分锻炼,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融入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4.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小语种人才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等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采用互动式的各类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加强学生对语言和知识的运用;校内课外实践则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利用校园内部各种资源加以完成,例如模仿影音资料发音、完成课文作文、课后练习、编写对话等,全面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通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实践活动,如参加各级各类大赛、昆交会、柬埔寨新年会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
5.教研活动制度化,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规范常规教学模式,教研活动制度化,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有主题的教研室活动,如外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基础柬语》《基础缅甸语》《基础越南语》《基础泰语》等同课头课程建设研讨会或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开展教研活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每次教研活动记录完整。在教研室内鼓励创新内容、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开展以基础柬语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改革主题活动。每学期按学校规定分别组织两次任课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合理化建议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型教改研究,教师和学生满意度高。